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多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4名,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近1300名,在岗博士生导师近26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51名。
1939年,为促进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和保证抗战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春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图1、图2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和学生上实验课的照片。
1946年1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辗转华北办学。图3、图4为察冀工专旧址和工专宣传队演出照片。
1946年4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北方大学工学院在晋冀鲁边区成立。1948年10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培养具备新的技能和本领、善于管理的工业干部和技术人才。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入北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为重工业建设和发展服务,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工程干部。
1950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中法大学建于1920年,是我国建立较早的著名大学,它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学校的力量。
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自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
1988年4月2日,为适应学校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的需要,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98.35%,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9.58%。毕业生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中心城市就业,分布在审计署、外交部、卫生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务院各部委,中石油、中石化、上汽集团、中国移动等国资委所属特大型国有企业,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单位,IBM、微软、摩托罗拉、惠普等外资企业,以及其他国家重要部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事业单位。
现在在校研究生9291名,本科生14346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为1:0.65;留学生427人,国别覆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29个国家。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2万余名高层次人才。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机电工程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车辆传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6个):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实验室
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实验室
原子分子簇科学实验室
卫星导航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室
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火安全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4个):
信号采集与处理实验室
颜色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实验室
阻燃材料研究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
智能信息技术实验室
清洁车辆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
多元信息系统实验室
先进加工技术实验室
军用车辆动力系统技术实验室
国防研究应用中心(1个):
微细结构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1个):
信息光学基础实验室
北京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
管理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航空航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